1. 臨床表現
動物感染后連續觀察14天,正常對照組無動物發病或死亡。病毒感染組動物陸續表現出四肢癱瘓、自主運動受限等狂犬病典型癥狀,最終發病死亡,見圖1。感染后第9天死亡2只,第10天死亡4只,第11天死亡4只。
圖1 DENV感染小鼠體重變化情況及臨床表現
2. 病理變化
取感染動物安樂解剖,取腦組織進行HE染色,結果發現腦干血管周圍炎細胞袖套狀浸潤,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出現嗜神經細胞現象,見圖2。進一步放大發現,在海馬回神經細胞發現病毒包涵體,部分神經細胞核消失,發生空泡病變,見圖3。使用曼氏染色和熒光染色,在動物腦組織發現明顯的狂犬病毒包涵體,見圖4。
圖2感染動物腦組織病理照片(100x)
圖3感染動物腦組織病理照片(200x)
圖4. 感染動物腦組織病理照片(400x)
圖5.感染動物腦干組織特染照片(400x)
1. 小鼠感染:三嗅乙醇0.6ml麻醉動物,從小鼠眼窩后緣眼角的斜上方進針,減少對小鼠的損傷;進針深度為3mm,使用塑料管控制進針深度,保持結果均一性;緩慢推入病毒液40LD50/30μL,避免小鼠顱內高壓;拔針時輔助按壓手法,減少漏液。
2. 臨床癥狀觀察:病毒感染后,每天觀察2次,上午、下午各1次。病毒感染時,密切觀察約2小時,注意給藥后30分鐘內的反應。詳細記錄動物出異常情況、動物死亡的時間等。并對整體觀察情況進行詳細記錄。
3. 組織病理學觀察:取感染小鼠腦組織,甲醛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腦組織病理組織學變化,神經細胞胞質出現內基體,特殊染色和熒光染色陽性即可判定狂犬病病毒感染陽性。
一、 狂犬病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 RV)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又稱恐水病(hydrophobia)、瘋狗病等。狂犬病毒主要在動物間傳播,該病毒主要是通過動物咬人時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侵入人體而受到感染,其潛伏期一般為2-8周。病毒侵犯腦脊髓,主要癥狀為嗜睡、焦慮或煩燥不安,咬傷部位疼痛或感覺異常,怕風、怕水,喝水或聽到水聲就引起咽喉肌肉痙攣,吞咽困難,痛苦萬狀,隨后發生癱瘓、昏迷,最后死亡。狂犬病一旦發病,其進展速度很快,多數在3-5天,很少有超過10天的;由于狂犬病是致命性疾病,至今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如不及時處理,一般會在50~60天內發病,死亡率為100%。
二、狂犬病動物模型簡介
系統研究狂犬病的關鍵環節是動物試驗,由于狂犬病毒的易感動物多,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可感染狂犬病,所以可以選擇不同種類的動物進行模型研究。但不同動物的發病機制不同,這可能是由于不同狂犬病毒株的致病性不同,以及感染的模式、宿主的免疫狀態、狂犬病毒不同的敏感性等。在國內外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建立和使用最多的動物模型為小鼠模型、犬模型、猴模型和蝙蝠模型等。每種動物模型都有其優缺點和使用范圍,應該依據研究目的進行選擇。蝙蝠是歐洲和美洲狂犬病毒的重要儲存宿主之一,北美、拉丁美洲和歐洲對蝙蝠狂犬病研究較多,國內未見使用蝙蝠模型的報道。
中文名稱:狂犬病毒感染小鼠模型
英文名稱:NA
類型:狂犬病動物模型
分級:NA
用途:用于狂犬病研究。
研制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保存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Copyright ? 2023.廣州市健明迪檢測有限公司 .粵ICP備2022046874號技術文章 檢測服務 相關資訊